首頁 民國北京的公共衛生

第二節 東安市場和屠宰場的建設

字體:16+-

傳統時代的京城,商品交易的空間表現形式為廟會、定期集市以及商鋪攤販。北京內城形成了最為興盛的四大廟會:“京師之市肆有常集者,東大市、西小市是也。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49]各種專門性的集市散布於內外城,品種多樣,應有盡有:“京師市各時日,在正陽門外者,曰銀市,曰珠寶市,曰玉器市;在正陽門東者,曰估衣市,曰肉市,曰果子市;在南小市者,曰皮衣市;在金魚池西者,曰魚市;在東四牌樓南者,曰米市;在東四牌樓西者,曰豬市,曰羊市,曰馬市;在宣武門外大街南者,曰菜市;在虎坊橋西者,曰騾馬市;在西珠市南者,曰拆補市;在東直門外者,曰棉花線市;在隆福寺西者,曰雀兒市;在德勝門內者,曰耍貨市;在花兒市西者,曰油壺盧市。”[50]

由於受製於清朝“滿漢分治”的空間要求,北京的商業集市多散布於外城或內城四周。這一商業布局延續至近代,各個廟會和集市依然興盛。但隨著衛生知識的普及,選擇合適的地點創設新型商業空間,以便於監督和管理的要求逐漸強烈。近代北京的市政機構成立後,很快就著手推動具體空間的興建。

(一)東安市場

傳統的集市分散於街邊,依據人們購買便利而設,但普遍存在影響交通和衛生的問題。據清末日本人的觀察,北京“城內各處有販賣鳥獸魚肉蔬菜水果類的市場,隻以大街路旁充當市場,無特設房屋,市場肮髒之極,臭氣熏鼻,蒼蠅成群,蝟集於食物,不衛生的危害不少”[51]。這類的市場數量很多,有的還遊移不定,管理較為困難,以衛生知識為指導創設一個新型的空間將其集中起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這種方法就是建設近代意義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