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北京城市中,塵土、臭味、垃圾、穢水、糞溺等各種穢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觸目可見,不清潔是當時的人們對北京城區衛生狀況的直接體會。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麵靠山,南麵為平原,幹燥的氣候加之一年四季變換的風向,使得風沙成為北京的一大特色。對北京進行了深入調查的美國社會學家甘博,對此有十分形象的描述:
幹燥、北風,再加上鬆散輕飄的土質,給北京帶來世界有名的塵暴。塵暴起時,大風裹挾著四周田野的浮土或街市的灰塵,旋轉著撲向城市的東南角。盡管它的時間很短,但把一切都罩上了一層灰黑的塵埃,這時人走在街上最不舒服。有時持續三天的大塵暴不僅卷起北京黑灰色的塵土,而且還從北方和西北方挾來黃色的塵土。這時天空是黃色的,陽光消失在一片濁霧中,一層厚厚的黃塵覆蓋了城市的一切。這時人走在街上已毫無樂趣可言,有時塵土彌漫的空氣幾乎讓人出不了門。一層又一層塵土落在這座城市上,給它塗上一層灰蒙蒙的色彩,一時間,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廟宇也黯然失色,死氣沉沉。[2]
圖3.1 鼓樓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c9abf0101oj08.html,
日本攝影師小川一真拍攝於1901年。
風沙的產生有外地原因,這主要是客觀地理環境造成的結果,但“除卻偶然每年一二次黃沙蔽天的情形之外,我們日常所吸的土大半都是本地貨”[3]。本地的風沙主要來自於北京的街道。北京的街道原本多為土路,並且坎坷不平,行駛的大車將道路兩側壓出一條條的車轍,冬天滿布灰塵,夏天則汪洋一片。1900年以後許多道路開始鋪設碎石,但是兩旁的大車道依然如故,即使大車道經過改造,沒多久大車的窄輪也會把鋪設的任何一種材料碾成碎塊。[4]因此,“無風三尺土,有雨半街泥”[5],這是當時人們對北京馬路的總體印象。曾有人不無諷刺地指出北京的馬路“合乎衛生”,坐著洋車,上下左右搖擺,能夠便利消化。[6]這樣的道路,連大群的豬在街上走過,也能弄得灰塵蔽天。[7]汽車這種現代交通工具行駛在道路上,更助長了塵沙的威風,時人諷刺道:“‘汽車過處,塵沙四起’,這是北京城的第一佳景。街上若不過汽車,也顯不出塵沙的勢力,地上要沒有沙塵,也顯不出汽車威風,二者可算‘相得益彰’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