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於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九月回京任官後不久,孝宗駕崩,武宗繼位,對於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丁卯(1507)之禍”,其禍端也在此時逐漸浮現。“丁卯之禍”的發生,是長期政治勢力相互角力的結果,角力的雙方是外朝士大夫官員和內廷的宦官。由於自武宗即位以來,外朝官員們就曾針對武宗本身及內廷宦官等種種不法行為,進行一連串上疏勸諫的動作。在正德元年(丙寅1506),由於內廷宦官要求鹽引的問題,使得外朝官員們籌劃一項“誅八虎”[40]計劃,企圖清除武宗旁邊的宦官。但這個計劃,卻因為機密外泄,導致失敗,造成參與此計劃的人陸續被懲戒。陽明因為要營救被懲戒的官員,也與其他官員陸續上疏申救,也招致下獄的結果。隔年(丁卯),在此事件中,不管是直接參與者或是往後聲援營救者等五十三人,在皇帝的敕諭中,被昭示為“奸黨”。此一“誅八虎”事件,不論是對當時或是往後朝廷的官員來說,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倫理方麵。因為相較於弘治朝,正德朝的政治倫理有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士大夫官員們處事毫無是非標準,道德觀念淡薄,國家社會的道德秩序呈現崩解的現象。
(一)“誅八虎”事件
討論“誅八虎”事件必須從遠近因素來談。此事發生的遠因是長期以來內廷宦官與外朝內閣間互相爭奪權力[41],從成祖因宦官之助而順利奪得帝位,到王振用事,導致土木堡之變以及憲宗朝汪直的濫權等。但相對過往而言,弘治一朝,宦官的力量受到壓抑,但仍有與外朝官員對抗的實力。近因則是在武宗繼位之後,宦官的勢力借由曾是皇帝藩邸的舊屬,其權力逐漸擴大。內外兩方角力的結果,終於在“鹽引”的問題上,爆發政治衝突。在此政治衝突爆發之前,內閣三位大學士劉健(字希賢,號晦庵,1433—1526)、謝遷、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1447—1516)三人皆曾陸續聯名上疏勸諫武宗早朝視學,也要求裁抑內廷種種作為及花費等,不一而足。不僅如此,三人也曾通過上疏乞休致仕的做法,希冀武宗能夠依照其所請而為,但武宗依然故我,甚至變本加厲。同一時間,科道官員也接連上疏要求誅除內廷宦官,但都得不到武宗的正麵回應。終於在正德元年(1506),由於宦官們對於鹽引的爭取[42],引起掌管鹽政的戶部尚書韓文(字貫道,號質庵,1441—1526)之反對[43],聯合京師九卿官員伏闕廷諍,要求武宗不要依其所請,給予鹽引,但遭到武宗的駁回。韓文遂與另外兩位尚書計劃下一波的上疏,由戶部主事李夢陽起草疏文(正德元年九月)[44],要求誅除武宗身邊的宦官劉瑾等八人,但是,此計劃很快就歸於失敗。事實上,這鏟除八虎的計劃之所以失敗,主要的原因是外朝官員中有人將行動計劃泄密給劉瑾等人,這可從楊守隨(字維貞,號貞庵,1435—1519)上疏的內容[45]中隱約看出,而黃景昉則明白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