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覺世之道:王陽明良知學的形成

二、“聖人之學”的展開

字體:16+-

陽明在北京宣揚以成為“君子”為核心概念的“聖人之學”,但是其所談論的範圍不出於對一個人“內心”的修養工夫。這樣的說法,或許對個人有“變化氣質”的功效,但能否因應當時國家社會的問題呢?雖然,就陽明自己與其門人來說,在“一心運時務”的理論下,隻要能夠常存“無私欲之心”,自然可以經綸天下。但顯然這個說法沒有得到太多的認同,北京大多數的士大夫仍然將陽明思想視為一個人式的修養理論罷了。而到了南京,陽明的這套思想受到其過去友朋的質難,也因此對其思想產生無形的推動力,促使陽明深化他思想的廣度與高度。然陽明究竟在遭遇什麽樣的質難後,而能擴展其“聖人之學”呢?這個思想深化的曆程必須從其在南京時期的遭遇來說明。

(一)南京時期的“門戶之爭”

由於朝政日非,無形的政治打壓又接踵而至,陽明心中極欲致仕回鄉,但由於家人的反對,不能如願。正德七年十二月(1512),陽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卿,任官地點在距離南京一百四十裏的滁州,掌管馬政;再於隔年四月升任南京鴻臚寺卿,掌管賓客儀節等事。事實上,這種明升暗貶的情況,對於陽明來說,可謂五味雜陳,因為一方麵可以遠離北京政治上的鬥爭,但另一方麵,又無法對國家有實質的貢獻,唯一能做的就是懷抱著“學術”的熱忱,宣揚他所體悟到的“聖人之學”。

陽明在北京時,雖然汲汲於宣揚他所領悟到的“聖人之學”,但回響並不明顯。到了南京之後,麵臨更大的挑戰,因為相對於北京而言,南京由於遠離政治的中心,政治的影響力不如北京那麽大,故士大夫官員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談文論道。他們一般活動大都群聚在一塊,組織會社,詩文酬唱,如“瀛洲雅會”之設,黃佐(字才伯,號泰泉,1490—1566)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