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近代中國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四、近代中國宗教與馬克思主義

字體:16+-

(一)馬克思主義向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最早於19世紀末傳入中國,那時,中國人從接觸和傳播歐洲的各種社會主義學說中,知道了馬克思的名字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若幹思想。[1]1899年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相繼登載了英國進化論者頡德的《社會進化論》前三章的中文譯文,其中就提到馬克思及其《資本論》,這可能是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的標誌。1902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提到“麥喀士(馬克思),日爾曼人,社會主義之泰鬥也”。其後,《近世社會主義》一書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片斷。1906年朱執信在《民報》上發表《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共產黨宣言》《資本論》。1912年孫中山在《社會主義派別及其批評》中,稱讚馬克思“發闡真理,不遺餘力”。不過,當時中國人絕大多數隻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的民族經濟有了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孕育著新的革命,為先進思想的傳播開辟了道路。特別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經過五四運動,逐漸形成強大的社會思潮。1918年下半年,李大釗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和歌頌俄國十月革命。他指出,俄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性質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偉大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他滿懷信心地指出:“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表自己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指出這三個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階級競爭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較係統、完整的介紹,標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還幫助《晨報》副刊發表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全譯本等,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他曾在北京大學和北京高等女子師範開設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1920年3月北京大學秘密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翻譯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如《二十世紀俄羅斯革命》《評政治》《社會主義批評》等,認為“改造中國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學說”。同時孫中山和國民黨指導、支持下創辦的《建設》和《星期評論》雜誌,也刊登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