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主義是近代西方以小資產階級和流氓無產者為主體,反抗現行國家社會製度的不平、要求個人絕對自由平等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盛行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隨著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這種西方無政府主義思潮很快傳入亞洲,最先在較早引進西學的日本流傳開來,並在佛教界引起反響。真宗大穀派伊藤正信創建“無我苑”,開展無我愛運動。接著,深受托爾斯泰思想影響的西田天香開創了“一燈園”。到明治末年,內山愚堂、高木顯明、峰尾節堂等也相繼以佛法的農禪主義和平等、慈悲思想等來融通無政府主義思潮。他們反對國家主義和資本主義、軍國主義,提倡和平、平等。較伊藤正信創建“無我苑”稍後,剛剛接受佛學思想影響並東渡日本又接受了無政府主義影響的章太炎,在近代中國率先融通佛法與無政府主義思潮,在辛亥革命前相繼發表了《五無論》和《國家論》等論著,宣揚無政府、無聚落、無人類、無眾生、無世界的虛無主義。[1]當時亦僧亦俗的蘇曼殊也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撰文宣傳美國無政府黨“破壞社會現在之惡組織”的革命思想。[2]
清末民初,中國寺僧界受無政府主義思潮之影響最甚的,要數太虛法師。早在1908年,他就頗受康、梁和孫、章等晚清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思想之掀動,對於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和佛教的振興,頗有曆史使命感,以致對當時各種新興的社會救亡思潮極有興趣。1910年,太虛應邀去廣州協助棲雲法師組織僧教育會,與革命黨人潘達微、莫紀彭、梁尚同等來往密切,由此閱及托爾斯泰、巴枯寧、蒲魯東、克魯泡特金、馬克思等人譯著,其政治思想“乃由君憲而國民革命,而社會革命,而無政府主義”。[3]辛亥江浙光複後,太虛漫遊滬杭及江淮,“以思想言論之相近,與之聲應氣求者,首為江亢虎領導之中國社會黨人”。[4]民國成立後,他一方麵開展僧界改革運動,另一方麵繼續參加政治活動,“本平等普濟之佛法,空談各種主義”,尤其是與劉師複、沙淦、呂大任等無政府主義者相往來,倡導實行社會主義。[5]與日本明治末年的內山愚童一樣,撰寫《佛法與社會主義》等文,以禪學融合無政府主義,認為“無政府主義與佛教為近鄰,而可由民主社會主義以漸階進”。當時,他雖然與呂重憂等人“昕夕商討各種社會主義之得失利病”,但由於主要著眼於共同的精神主旨,因而對無政府主義思想多予讚同。“一戰”結束和俄國革命勝利後,共產主義思想日見流行,他又撰文以“虛無主義的精神”“布爾塞維克主義的精神”“德謨克拉西主義的精神”來說明禪林與近代社會思潮的關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