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1月,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東京創辦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發刊詞中對“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作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民族主義的目的是要推翻清王朝對漢族的壓迫,但並不排斥滿族人民,即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統治。民權主義就是要“創立民國”,要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權主義可以說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礎上,孫中山還把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分為三個時期,即“軍政時期”“訓政時期”和“憲政時期”,並提出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家機構組織的具體設想,即“五權憲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各自獨立,又相互製衡。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全國地價,現有的地價歸地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
三民主義集中反映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廣大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民生富裕的願望。因此,三民主義不僅受到當時廣大中國資產階級的擁護,也受到了包括廣大勞動人民在內的一切民主派的擁護。在一段時期內,它成為中國革命黨人救國圖存的理論基礎、戰鬥口號和團結的旗幟,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正是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廣大革命誌士團結一致,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專製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統治秩序再也不能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