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近代中國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三、中國化浪潮中的現代國學教育:以輔仁大學為例

字體:16+-

輔仁大學是近代中國西方天主教會在華創辦的三所教會大學之一。它的創辦雖然較1902年在上海創辦的震旦大學和1921年在天津創辦的天津工商學院要晚,但是,由於它自創辦後吸引了大批優秀的學者前來執教,並培養了大批有影響的現代人才,而實際成為近代中國天主教會大學的龍首。輔仁大學雖然是羅馬教廷在中國興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但是,在中國化浪潮的影響下,特別是在愛國的國學大師陳垣先生的主持和領導下,輔仁大學並沒有成為一所傳播天主教文化的大學,而成了享譽國內外的中國文化教育與研究的重鎮。

陳垣(1880—1971),字援庵,廣東新會人,我國現代史上享譽世界的著名曆史學家。他不僅在中國史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著述等身,為後學所景仰,而且,他教書育人,名滿天下。[1]正如當代著名曆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所說:

援庵先生從事教育工作七十餘年,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舊社會教育事業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一直把教育祖國後一代看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在教學上嚴肅認真,循循善誘,善於啟迪學生以治學門徑,鼓勵他們在紮實的根底上用功夫。他任輔仁大學校長二十五年,從未中斷課堂教學工作。新中國建立以後,他更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認為,辦好高師是培養教育工作者和發展全國各級教育的重要環節。他年事日高,但還每年寫文章鼓勵新生樹立雄心大誌,為教育事業獻身,有時還到曆史係聽課,還給曆史係學生講治學經驗。數十年來,他教育過的學生遍於國內各地,其中不少人已成為專家和教育學骨幹。[2]

(一)輔仁大學的創辦與陳垣的輔仁因緣

輔仁大學的前身是英斂之、馬相伯在北京香山創立的輔仁社。英斂之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天主教愛國民主革命家,他揭露慈禧太後暴政、袁世凱賣國、斥責清政府殺害徐錫麟和秋瑾等文章名震海內外。馬相伯是熱心教育事業的飽學之士,曾變賣家產辦學。1902年,馬相伯接受了蔡元培等人的建議,在上海創辦天主教背景的大學,定名為震旦,寓意“中華曙光”。1903年2月28日震旦學院正式成立。耶穌會讓出徐家匯天文台,為震旦提供食宿處,並派出一些傳教士擔任教師。1903年3月開始上課,有學生20人,馬相伯任院長。1904年到震旦求學的青年學子快速增長,馬相伯求助耶穌會幫助擴建和發展這所剛剛起步的新學院。從安徽調來的耶穌會傳教士F.佩林成為教學研究負責人,他給學院籌集了許多教學設備,用以將中國經典著作譯為西方語言,將西語教材譯成中文。但是,馬相伯創辦震旦大學的初衷是培養精通中外學術的愛國人才,而耶穌會的代表希望主要采用西式教育,培養天主教傳教人才。1905年,馬相伯與耶穌教會之間就課程設置和校務管理發生了衝突,同年8月,馬相伯離開震旦,另創複旦公學,這也就是後來的複旦大學。辛亥革命前,馬相伯到北京,與英斂之在北京香山創辦輔仁社,專門招收天主教教徒的子弟學習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