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近代中國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三、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佛教觀

字體:16+-

(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佛教觀念

在晚清時期,佛教雖然非常衰落,但是,從早期改良主義思想家龔自珍、魏源、林則徐,到戊戌變法時期的思想家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嚴複,再到辛亥革命時期的思想家章太炎、蘇曼殊等,他們都是信仰佛教,或是重視佛學精神的,他們的思想都與佛學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這方麵的研究成果非常多,這裏不再贅述。[1]這也就是說,佛教在晚清社會雖然呈現衰退,但知識精英們並沒有拋棄它,至少佛教文化還是受到社會思想文化界主流的重視。

但是,這一狀況在較晚一輩的知識分子,即後來的新文化運動思想家們那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陳獨秀早在1904年就在其主編的《安徽俗話報》上,以係列論文的形式對於傳統“惡俗”進行批評,其中就包括他對佛教的猛烈批判。在著名的《敬菩薩》一文中他寫道:

佛教最講究討飯覓食,搭救眾生,那肯叫天下人都因為敬菩薩燒香燒窮了麽。菩薩是斷斷敬不得的了,不如將那燒香打醮做會做齋的錢,多辦些學堂,教育出人才來整頓國家,或是辦些開墾、工藝、礦務諸樣有益於國,有利於己的事,都比敬菩薩有效驗多了。[2]

在這篇文章中,陳獨秀將是否敬仰佛菩薩看作中西文化上的一個重要差異。在他看來,中國之所以走向衰落,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敬信這些迷信的神佛菩薩,西方之所以在晚近非常發達,國富民強,就是因為他們不信這些神佛菩薩。因此,他堅決主張,神佛菩薩是不可敬的。他甚至認為,信仰神佛菩薩,花去那麽多的錢財,完全違背了佛教救度眾生的宗旨。

因此,在民初掀起新文化運動之後,陳獨秀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大旗,對佛教等宗教性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