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20年代中國基督徒的文化觀念
中國近代基督新教的信徒雖然早在清末就已經出現,但是他們真正具有曆史自覺並形成有意識的知識群體形象,還是在五四運動時期,特別是在20年代以後。最明顯地表現就是標誌著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走上曆史舞台的《真理周刊》和《生命月刊》《靈食季刊》《真光》等雜誌的創辦,湧現出了吳雷川、王治心、王明道、趙紫宸、林語堂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
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期,中國思想文化界對於東西方文化與文明的觀念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以梁啟超、梁漱溟等為代表,相繼發表《歐遊心影錄》和《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論著,指出西方文化與文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證明正在走向沒落,西方文化與文明的優勢在於科學與物質文明,其劣勢在於缺乏精神文明。而中國文化與文明的優勢,正在於西方所缺乏的精神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證明西方的科學與物質文明的破產,也同時證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精神文明將在中國和世界文化與文明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因此,他們積極提倡精神文明,批判西方的科學與物質文明。他們的東西文化與文明觀念在當時引起了較廣泛的社會共鳴,不僅章太炎、章士釗、黃侃等文化保守派人士非常認同,更有胡先驌、梅光迪、吳宓等曾留學西方、學貫中西的“學衡派”,也猛烈反對新文化運動,鼓吹複興中國傳統文化。
在這樣的情形下,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者,先後發表了《讀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和《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等文章,回應梁啟超等文化保守主義者對東西方文化與文明的理解,強調不能簡單地以西方文化為科學與物質文明,東方和中國文化為精神文明,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