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近代中國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六、近代中國佛教界對科學與佛教關係的認識

字體:16+-

(一)調和佛法與科學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曾經就原始佛教與科學思想的關係進行研究之後指出,佛教是敵視科學思考的,這大大限製了佛教在曆史上對科學發展的貢獻。他說:

佛教最初即拒絕回答它認為無需答複的問題,它從未失去這一特性,因為它們涉及的是不可知事物的問題。據說這些未能解決的問題的清單,像一種信條一樣,貫穿著全部佛教的曆史。這些問題是:(1)宇宙是否永恒,(2)宇宙是否有限,(3)生命原則(jīva,“壽”或“有命”)是否即有形的身體,(4)如來(tathāgata;佛)死後是否還存在。這大概是使得佛教敵視科學思考的另一個特征。[1]

不僅如此,李約瑟還說道:

既然發達的中國科學中的各種因素能夠追溯到印度來源的少得出奇,因此,佛教在中國科學的形成中看來並沒有起重要作用,盡管某些科學確實是由僧人們從印度帶來中國的。這也許是因為佛教團體以及他們在中國的俗家支持者,一般都傾向於構成一種頗為封閉的體係,一點也不像道家和儒家那樣同當地的社會和知識生活的三教九流混合在一起。[2]

李約瑟的上述說法,似乎已經給佛教是否能夠積極地麵對現代科學的挑戰設定了一個危機的結局。但是,事情也似乎並不像李約瑟所研究的那樣是恒定不變的,正如佛教強調一切都是無常一樣,佛教本身從產生到流傳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還一直保持著存在的合法性,就很可能還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這完全可以從近代中國佛教界如何處理科學與佛教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端緒。

19世紀末葉的中國知識界流行“西學中源”說,[3]宋恕、文廷式和孫寶瑄等改良人物在西學東漸浪潮的衝擊下,除了以中國傳統儒、道、墨和陰陽等諸家學說比附、會通西學外,也從佛學中尋找與西方近代科學可比附的內容。文廷式針對近代電學日新月異,感歎“電者神也,至於神而其用不窮,不與萬物為存亡,而萬物無不恃之以為存亡者也。然吾得而斷之曰:電學之極,與佛學通而已矣”。[4]這是指電學的神通與佛學的神通相類,佛學本身是超過電學的。所以他又說:“神仙之學,電學也。佛菩薩之學,以脫之學也。故神仙畏雷劫,而佛學不畏雷劫。”[5]當時,科學界以為以太是電傳播的媒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客觀存在著。文廷式雖然以佛學比附以太之學非常牽強,但可以看出他努力使佛學接通近代科學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