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近代中國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五、近代中國佛教界的民族主義救國理念02

字體:16+-

武昌首義之後,各省紛紛響應,發動光複戰鬥,然而,經費籌措尤為緊張。不少寺僧踴躍籌葬和捐助款項,以支援革命軍。在上海光複戰鬥中,滬南陸家洪的海潮寺住持智能,主動認助軍餉十萬兩,以厚軍需。[55]在海潮寺僧的帶動下,各寺僧眾和各界愛國人士積極為光複軍籌措和捐助經費和糧食,十分踴躍。上海光複後,浙江定海普陀山寺僧人代表向《民立報》表示願助軍餉,響應革命,要求革命政府派人上山接洽。滬軍都督陳其美遂委派陝西革命黨人馬淩甫和雷展去普陀山接洽。這筆助餉,後來成為陝西革命軍購買軍火的一部分專款。[56]各省光複以後,百廢待興。各地寺僧積極為新政府籌措經費、捐助資產。安徽某縣指南庵,素稱豐富,住持僧上乘“以新政還興,需款甚巨,地方籌措為艱、不忍坐視,當即捐助田畝以濟各項經費”。隨後,“又捐助庵產田畝,山場竹木等項,辦理地方公益,聲明分為四股:(一)為各學堂經費,(二)為巡警經費,(三)為自治經費,(四)為教育會經費。”[57]在整個辛亥革命過程中,各地許多開明寺僧,積極籌措和捐助經費,以支援革命鬥爭,體現出了可貴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

晚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空前激化,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帶來的空前的民族與社會危機,不可避免地嚴重地影響到寺僧階層的生存;聲勢浩大的愛國主義革命浪潮,也勢必會重新喚起他們“拯世救民”的宏願;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20世紀初以來清朝當局所推行的維新“新政”,幾乎都是推行壓製、排斥甚至是毀滅佛教的政策,致使佛教一直處於瀕臨滅亡的境地。麵對正在蓬勃開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對於廣大寺僧來說,要麽抱殘守缺、坐等待斃,與封建專製政府一同消亡;要麽順應曆史的潮流、積極行動起來,支持和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在鬥爭中贏得資產階級和廣大民眾的信任和同情,從而在爭取民族新生的同時,亦爭取佛教的新生。當時,鐵岩法師等所宣揚的“建立共和國與振興佛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思想,正反映出他們是自覺地選擇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