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家菊、李璜、曾慕韓等人編撰的《國家主義的教育》一書經商務印書館緊急出版後,迅速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充滿民族救亡圖存意識的國家主義思潮和收回教育權的主張,得到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的同情與支持。正如基督教界的謝扶雅在1925年的《中華基督教會年鑒》中撰文所說:
自一九二二年八月《中國基督教教育事業》一書出版以來,教會教育在我國的勢力與企畫,引起教育界中人極大的注意。少年中國學會於一九二三年十月出版了《國家主義的教育》一書,內有《基督教與感情生活》與《教會教育問題》二文,痛論基督教教育在中國之弊害,在最近兩年中,教會學校之鬧風潮者,不下二三十處,因與教會學校行政當局意見衝突而退學的學生們,發出宣言,連帶攻擊基督教教育,不遺餘力。於是收回教育權運動,與收回關稅、收回司法權相提並論,喧囂於國中。[47]
劉以鍾認為,中國的道德教育必須以中國為中心,接受國家的監督,不能任由宗教教會來灌輸宗教道德。他說:“宗教與教育,應有何等關係?久為學者所爭。最近則分離說大占優勢。所謂倫理教化運動者,發起於英倫,遍及全世界。據其所主張與實驗,則脫離宗教之道德教育,倫理正確收效顯著。現該運動之勢力,日益膨脹,將使十數年之後,學校教育全脫宗教之範圍,是世界之趨勢也。況道德教育,既以國家為中心,所采德目,不能與固定要旨相背馳,故不容宗教混入學校教育,使國民道德失其中心,而根本為所動搖也。”因此國家主義倡導的教育,必須是:一,無論是私人或宗教團體所設立之學校,均須接受國家之監督,遵照學校規程,不得施宗教教育及其儀式;二,凡學校內(除大學哲學學科外),不得行違反國定道德要旨之宗教講演。[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