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前夕,從表麵上看,巴黎正在經曆著一場根本的變化。這種情況在它的曆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這個中世紀城市的周圍一度是菲力普-奧古斯都在13世紀建築的堅固城牆,後來查理五世向外擴大了這個城市,他在14世紀建立起巴士底城堡保護城東的通路。路易十三時代,沿著現在的內城各大街修建了一道新的圍牆或者說一圈關卡,劃定了城市的正式入口[1]。18世紀,建築的飛躍步伐和商業及社會生活的加速發展使人們感到有進一步改建的必要:舊橋邊的房屋被拆除或任其自行倒塌,在新的路易十六大橋——現在的協和橋——上開始了建築工程;從城市中心清除了中世紀的公墓,新的街燈開始代替了街角上陰森森的老式燈籠,街上逐漸有了模仿倫敦的人行道[2]。最主要的是,城市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1785年,新的圍牆竣工,這是一圈圍繞著首都的設有54個關卡的城牆,高10英尺,全長18英裏。它不但把市區向外擴大到東邊包括聖安東郊區,北邊包括聖馬丁和聖丹尼郊區;而且第一次把西邊的巴塞和夏約兩個村莊和南邊的聖維克多、聖馬瑟勒、聖雅各和聖日爾曼等舊郊區都劃入首都範圍[3]。但是,建築新城的意圖不僅是想劃定新的京城外圍,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市內關稅製度和通過杜絕走私來大量增加王室收入。它在這方麵的重要性可以從下列事實中看出來:1789年,巴黎關稅收入不下於2800萬裏弗到3000萬裏弗,而全國關稅收入不過為7000萬裏弗[4]。這當然不會使當時推行這項計劃的大臣卡龍和負責製訂與實施這項計劃的總包稅人受人歡迎。聰明人寫道:“包圍著巴黎的城牆使巴黎怨聲載道。”[5]這種敵對情緒很快就在巴黎“城外”神父的《陳情表》中和某幾個選區的第三等級身上表現出來[6]。這種情緒也表現在巴黎“賤民”更為激烈的行動中,這些關卡甚至在人所痛恨的巴士底監獄陷落以前就已被憤怒的人民毀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