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
曆史學家一直甚為忽視的法國革命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革命群眾的性質問題。當然,人們很久之前就承認這次革命不僅是一次政治的,而且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動亂,城市和農村的法國普通群眾對革命的進程和結果都貢獻了力量。巴黎的情況也完全一樣。在巴黎革命史上,人們已經公正地承認了那些偉大的“**日”的,也就是1789年至1795年間不斷爆發的群眾暴動和示威遊行的特殊重要意義,這些事件深刻地影響了各政黨和各集團之間的關係,把成千上萬的巴黎市民卷入了革命活動。
這些都是早已得到普遍承認的常識。但是,1789年7月攻陷巴士底監獄,10月進軍凡爾賽把國王和王後挾回首都,1792年8月推翻君主製度,以及在熱月9日冷眼旁觀羅伯斯庇爾失敗的那些群眾,究竟是由哪些人構成的?領導或影響他們的是誰?促使他們采取行動的是哪些動機?他們的參加有什麽特殊意義?帶來了什麽結果?我並不是說研究這次革命的史學大師沒有解答這些問題,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但是,由於缺乏更為精密的研究,他們往往按照自己的社會理想、政治態度或先入為主的思想意識來解答這些問題。在這方麵,我們可以把他們分成幾類:一類是柏克和泰訥這樣的作家,他們對革命和革命所維護的一切顯然采取一種明顯的敵視態度;一類是共和派曆史學家,如密什勒和奧拉爾,他們認為大革命標誌著法國人民偉大的再生風暴;此外還有卡萊爾這樣的浪漫主義者,雖然大體上同情“無套褲黨下層社會”,讚佩他們的“英雄氣概”,但另一方麵,卻又對這些人似乎要造成的“瘋狂世界”或“無政府狀態”懷有極端的恐懼。
在柏克看來,革命群眾起的完全是破壞作用,並且認為他們是由社會上最可惡的不良分子組成的:1789年10月侵入凡爾賽宮的群眾是“一群滿身散發著……血腥氣味的殘酷的歹徒和凶手”;王室家族是被“那些地獄冤鬼化身的、卑賤醜惡到難以形容的婦女”一路挾持著返回巴黎的。國民議會遷移到首都以後,被迫在“一群凶惡的暴徒和無恥的女人的喧嚷中”考慮問題[1]。然而,柏克的詆毀還遠抵不上泰訥,這位1848年時的自由主義者,後來被1871年的經曆嚇壞了的先生,他那一套咒罵的詞匯以後一直為研究大革命的保守主義曆史學家所引用。1789年初夏的外省起事群眾,被他說成是“逃稅者、私鹽販、偷獵分子、流浪漢、乞丐、多年積犯”。巴黎革命黨人和攻陷巴士底監獄的群眾都是最下層的社會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