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大革命與革命心理學

第二篇 革命中的主流心理形態

字體:16+-

第一章 革命中個體性格的變遷

一、人格的變化

我一直強調存在著一種性格理論,不借助這種理論,就絕不可能理解行為在某些時候的變遷,特別是在革命時期的變遷。以下就是其中的主要觀點。

如果環境不變的話,那麽個體慣常的精神心理幾乎也是一成不變的,但在重大事件發生之時,每位個體的性格都有可能發生改變。

我們身邊的人都是一些特定的但非所有的環境的產物。每一個“我”都是由不計其數的“小我”(moi celluaire)組合而成的,它是祖先人格的沉澱物。在社會環境不變的時候,這些“小我”之間達成了相當穩固的平衡關係。一旦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如在動**時期,這些平衡即被打破,組合體隨之解體並重組為一種新的人格(personnalité),由此,同一個體便表現出與其之前截然不同的一些思想、情感、舉止。在法國大恐怖期間,一些因文雅而著稱的原本誠實的資產者和溫和的官員卻變得嗜血成性就是這個道理。

在環境的影響下,先前的人格可以完全變成另外一種人格。重大政治或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在這點上似乎與我們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其實他們與我們無異。同樣的事件會塑造出同樣的人。

拿破侖對性格的變化感觸最為深刻,他在聖赫勒拿島(Sainte Hélène)說:

“因為我深知,偶然性在我們做政治決策中的作用,還因為我對在動**年代帶領群眾的黨派,一直毫無偏見且極為寬容……在革命中,人們隻能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若斷言人們別無選擇,這也許不明智……當人們想公正無私時,卻發現人性是最難把握的。人們彼此會主動去了解與解釋嗎?這就是環境造就的善與惡。”

當正常的人格在某些事件的影響下分崩離析後,新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有若幹種途徑可以為之,其中最為有效的是借助一種強烈的信仰。信仰可以將所有的知性因素加以規整,就像磁鐵把磁性金屬粉末聚合為有規則的曲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