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大革命與革命心理學

第三章 大革命期間的精神無政府狀態以及哲學家們的作用

字體:16+-

一、革命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傳統、情感、道德觀構成了人的內在框架,支配著人的行為並維係著不容置疑的一些基本概念,內在的框架決定了人們的外在生活,各個時代皆是如此。

一旦這套框架的抗應力下降,之前沒有可能產生的思想觀點便可能萌發、滋長。如在兩個世紀前曾遭到猛烈鞭撻的某些理論,到了大革命期間卻大行其道,其中緣由便是如此。

這樣說的目的在於昭示:外在的革命事件是內在的緩慢的心理演變的結果。若要對一場革命進行深入研究,則必須要深入研究滋生革命思想的精神土壤。

思想演化通常是極為緩慢的,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是看不到這種演化的。人們隻有把同一個社會階級的心理狀態在精神變化曲線上的最高點和最低點進行對比,方能看出其演化的程度。為了弄清楚飽學之士對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統治時期王室的看法,人們可以將博絮埃和杜爾哥(Turgot)的政治理論加以比較。

博絮埃在解釋他那個時代的人對於絕對君主製的普遍看法時說,政府的權威是建立在上帝的意誌的基礎之上的,國王的行為從來都不是對人負責,它隻接受上帝的意誌的評判。因而,宗教信仰和君主信仰一樣強大,二者密不可分,任何一位哲學家都無法動搖二者。

路易十六的那些如杜爾哥一類謀求改革的大臣們,他們的著述則呈現一種完全不同的精神。他們幾乎絕口不提聖靈或國王,而人的權利開始得到明確的描繪。

路易十五統治末期所發生的諸多事件,對從稅賦、貧窮、饑荒到不幸的戰爭這樣一個演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君主權威的尊崇產生了動搖,並慢慢被反叛精神所取代,一旦時機成熟,它便露出崢嶸。

整個的精神框架開始分崩離析並迅速解體。這也是一些之前由於缺乏適宜滋生的土壤而一直名不見經傳的所謂新思想,在大革命時期能夠迅速傳播開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