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某些社會階層卻從穀物價格上漲中獲得了好處,如收實物地租的地主、什一稅征收者、領主、商人。這些人恰恰都屬於貴族階級、僧侶或資產階級,即屬於主導階級。社會對立和人民同政府當局的矛盾更為加劇,關於“饑餓協約”的傳聞便應運而生了。懷疑的矛頭指向了負責城市糧食供應的市政當局和政府。內克本人也被譴責偏袒麵粉廠主。
“**”與反抗在這種苦難和群體心態中醞釀生成。1789年4月28日,在巴黎第一次爆發了反對壁紙工場主雷維庸和硝石場主昂裏奧的騷亂。他們被指控在一次選舉大會上對人民的苦難發表了輕率的言論。雷維庸可能講過:每天15個蘇可以使一個工人生活得蠻好。4月27日出現了遊行示威。28日,兩個人的住所被洗劫一空。警察總監調來了軍隊,鬧事者則進行反抗,結果有若幹人死亡。經濟和社會原因在這第一個革命日中已經顯而易見。這並不是一場政治騷亂,人民群眾對於政治事件還沒有明確的認識,是經濟和社會方麵的動機使他們投入運動。但是,這些人民**反過來產生了政治後果,即便隻是觸動了一下政權。
人民認為,解決糧荒和生活用品昂貴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求助於物價管製。為了嚴格實行這一點,即使采取征用和限價等手段也應在所不辭。人民在經濟方麵的要求與資產階級的要求是對立的:資產階級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其他方麵都要求自由。歸根結蒂,這些要求說明了人民在1789年7月突然闖入政治舞台的原因和第三等級內部的矛盾將引起一些波折,尤其是共和二年的民主嚐試。
3.農民:統一的實體,潛在的對立
舊製度末期的法國主要是個農業國,農業生產在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革命過程中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便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