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中前行: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掠影

二、新理論與跨學科

字體:16+-

由於我們對西方主流學術的了解不足,我們不少人認知中的“西方史學”,實多誤解。一個最大的誤解便是以為西方史家長於理論分析,而中國史家則長於搜集史料。持這一看法的學者還不在少數,其實他們的誤解還不止西方,根本包括中國在內。

今日西方中國史研究在資料建設的投入和學者利用資料的能力上,與中國學人相比,真可以說有天壤之別。例如美國學生做博士論文,通常是在全世界範圍內花一年以上(有時是兩三年)的時間查閱和搜集資料;而我們的史學博士生可以用於查閱資料的經費通常不足千元,連在國內選一個地方看資料都隻能限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所以西方中國史研究絕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僅僅長於“理論”和分析,而是在資料占有上遠勝過我們一般的學者。

我們千萬不要隻看到西方學者善於分析的長處,應注意別人寫一篇論文或一本專著的時間通常比我們要長許多,使用的資料一般也更多。這裏當然有所謂“硬件”方麵的經費問題(如我們大學圖書館的購書經費就簡直不能與西方大學相比),未必是學人之力所能及者。但經費的使用是可以有無數方向的,將主要的經費用於史料的搜集,正提示了其學術傾向之所在(在這方麵我們許多人恐怕同樣經不起檢驗,我們的“課題”經費中有多大部分是真正用於史料搜集固然人各不同,但在比例上一般不如歐美教授和學生,大約也是不爭的事實)。

假如歐美學者在資料占有上常勝於我們的學者,而他們真又長於理論分析,則我們的史學還有多少競爭力呢?不過,據我的了解,這方麵也有所誤解。實際上,在所有的人文和社會學科之中,西方史學對“理論”的抵禦既是長期的,也是最“頑固”的;前兩年這一現象便曾引起美國史家的討論,而且仍未出現史學應該更加“理論化”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