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中前行: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掠影

音樂與史學:晚清學術的多旋律並進——評介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

字體:16+-

有幾年音樂術語“變奏”一詞似較流行,且常見於曆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論著的標題。其實音樂中的“變奏”(variations)乃是針對主題(theme)而言,故若討論時代主題而僅以“變奏”出之,則其言外之意或謂該時代是個“無主題”或“主題隱晦”的時代。對相當長時間裏曾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國而言,說其是一個各類“變奏”並存的時代,自亦不乏啟示性;不過各種“變奏”的眾聲喧嘩之中,雖掩蓋著卻也表現著某種或某些或許不那麽明顯的“主題”。

若在表述中略去“主題”而僅出以“變奏”一語,盡管立說者對“變”的強調得到體現,在主題的“真事隱去”之後,所餘者或不免轉成“假語村言”,亦未可知,與音樂中原來的意思也不甚一致。倒是敝友馬敏和朱英討論晚清蘇州商會而以《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名之[1],略近其本義。蓋除了最近幾年外,商人在中國言說中從來是比較邊緣的,而商會更是清季才有的新生事物,但在近代“物質興起”的背景下,因得到政府的提倡而別具權勢,雖仍是時代話語主題衍生出的一支“變奏”,到底也呈現出那個時代主旋律之一的走向。

近人以音樂術語表述他事似有其曆史淵源:在史無前例的“**”期間,“讀書無用論”得到提倡,在一般家長心目中“數理化”已邊緣化到連“變奏”也未必算得上的地步,“音體美”成為那時青少年教育的重心。正所謂禍福相倚,國人無意中得到的大收獲便是久違的文藝體育才能得到或許是縉紳先生當道以來最大程度的解放,音樂術語也從專家囊中脫穎而出,得以走向大眾。對那些年受教育者或關注子女教育者而言,包括音樂在內的文藝術語都變得相對耳熟能詳,後來多能用之於表述他事。

台北的彭明輝最近也從音樂視角考察晚清的經世史學,卻並無“**”因緣;原來他是個經典唱片“發燒友”,對音樂愛之深而久聽成內行,使用各種術語便有如數家珍之感。彭先生從複音音樂(polyphony)側重兩三個主題共存並進的多旋律視角論析晚清史學,認為以民族主義為基調的經世思想是晚清史學的主題動機,其對位主題則是追求富強;不過,盡管時代變局的衝擊強烈,史學內部的考據典範依然存在,隻是隱而不顯。兩條旋律雖一隱一顯,卻仍能並存,終形成考據與經世“雙主題變奏”的多旋律現象。同時,內在的學術需求使學者以不同的方式探索新路,乃形成風格各異的治史取向,這些特定旋律之中仍各有其主題與變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