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中前行: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掠影

中編 史學發展的走向

字體:16+-

淺言史學書評

我非書評專家,僅從書評讀者的角度談點淺見。總體地說,大陸史學刊物基本以論文為主,其書評部分不僅質不高,量也太少。我們當然不一定要像西方學刊那樣刊載書評的篇幅多於論文,但以現在史學書籍出版的數量和速度言,各刊物的書評部分所占篇幅仍然遠不足以反映以書籍為表述形式的學術成果。最近雖然有基金會對史學書評的支持,但量和質兩方麵均似尚未見到明顯的改善。這可能與我們書評產生的方式有一定關係。西方學界的常規做法是出版社將新書寄給相關學術刊物,由各刊物約請特定領域內的專家撰寫書評(有時專家又轉請高年級研究生撰寫),這是各雜誌書評的主要來源;雖然仍有一定數量的個人主動投稿,但比例不高。竊以為這一做法值得考慮借鑒。如果我們的出版界與刊發書評的學術刊物之間建立起相對恒定的類似常規流程,則可以保證新書能得到及時的介紹和評論,而目前基本由著作人請熟人寫書評這一實際影響書評品質的現象也會逐漸消逝。

說到書評的品質,恐怕比數量更令人不滿,最需要進行切實徹底的改革。過去的書評多空話而少務實,尤其吹捧之風極盛。這兩年《近代史研究》和《曆史研究》都已有意識地努力改變這一傾向,但有些書評又呈全麵批判之勢,稍有矯枉過正之嫌。各相關刊物試圖強化學術規範以轉移今日學術風氣的苦心甚可感,惟以現在史學書籍出版數量和書評數量的懸殊比例看,若真是全無價值可言的書籍,似尚不必占據我們學術刊物本來不多的書評版麵(這當然隻是我個人的偏見)。在刊物的書評篇幅未能大量增加之前,或者仍以評介品質較高的書籍更能推動或引導學術的發展。而且,刊發幾篇強烈的負麵批評文章,雖給人以清新之感,卻並不能因此“平衡”其他更多書評仍以吹捧為主這一實際現象,後者的改進也許是刊物更應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