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京:城與人

二 風格諸麵02

字體:16+-

這裏又有新文學史上那幾代作家共同的認識特點,他們在創作中與對象世界的關係。他們所描寫的是“已知世界”。這兒有全知視角背後的認識信念。京味小說的明亮清澈,其藝術上的單純性,也多少聯係於上述信念。這種信念隻是到了新時期文學中,才顯得“傳統”。

過分清明的意識,是不免要限製了感覺、幻覺的。人們寧願老舍犧牲一點他的心靈中向不缺乏的均衡與和諧,保留一些原始狀態的夢——不無粗糙的感覺與意念,未經“後期加工”的感官印象和內心體驗。過於自覺、富於目的感的藝術選擇,從來不是最佳的選擇;這種選擇有時破壞而非助成理想的創作狀態。老舍是太成熟的人,太成熟的中國人,太多經驗,以致抑製了感覺,抑製了恣肆的想象和熱情。“非**狀態”參與調和了極端性(在有些作者那裏則是太極端而缺少了調和),難得的是大悲大喜大怒,難以有“巨大的**”。據說“隻有情感,而且隻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37〕因而他是藝術家,卻不能成為超絕一世的藝術家。那樣的藝術家既有強大的理性又有無羈的夢思,他們的思維有其軌道又能逸出常規而馳騁;他們既是日神又是酒神,同時賦有阿波羅與巴庫斯兩重神性。老舍的情形又令人想起那城:或許正是北京人的優異資秉限製了他。由經驗、世故而來的寬容鈍化了痛感(使之不易體驗尖銳的痛苦,像路翎那樣),節製了興奮(使不至於熱狂,如巴金通常表現出的那樣)。這使他顯得溫和,有時也顯得平庸。

必須說明的是,這裏說的是創作狀態,創作中的情感狀態,而非作品的情感內容。非**的創作狀態並不就導致作品的非**化。老舍作品是有內在**的。他的《離婚》、《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以至《茶館》,都有傷時憂世的深沉感情。但也仍不妨承認,非**的創作狀態與思想能力的薄弱,確也限製了情感達於深刻。老舍就氣質而言是天生的散文作者,這也使他顯得特別。那個時代較為傑出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是個詩人。這是一種時代性格,時代氣質。老舍的創作活動因而有最平凡的特點,既不神聖,也不神秘。寫作是他的生活。老舍樂於強調這種平凡性。“非**”所反映的,或許也多少是這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