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態度與文化展示
京味小說作者的理性態度表現於創作行為的,首先應當是自覺的風格選擇和自覺的文化展示。老舍由《老張的哲學》到《離婚》,是愈益自覺的風格選擇;後起諸家,更有以老舍作品為範本的風格選擇。不妨說,構成“京味”的那些特點,多半出於事先的設計、有意的追求,以此種“自覺”提供了事後歸納的便利。老舍的一本《老牛破車》〔10〕,寫在他創作的盛期,邊創作邊自審自評,而且所評正在風格。意圖與其實現畢竟不能剛好合榫,不差分毫。但老舍與其他京味小說作者所實現的,大體上確是所意欲實現的,並非偶然得之。
這“自覺”在創作中,又主要表現為自覺的文化展示,這也是京味小說作者設計中的風格的主要部分。至於文化展示中的理性則又表現為文化批判、文化評價,以至分析的衝動,說教的傾向:浮上了表層的理性。與此相關的,是對認識價值的強調。認識這個城市、城市性格,認識這種文化、文化精神。在部分作品中還表現為濃厚的知識趣味——訴諸認知的強烈意向,那神情意態令人不期然地想到長於“神聊”而又趣味優雅的北京胡同居民。凡此,也都出諸明確的風格選擇,而不是信筆所之的偶然結果。
文化展示在“文化熱”的當下已不能充當“獨特”了,卻使老舍在他開始創作的那個時期足標一格。因為那是強調文學的社會意識、政治意識的時期,老舍的思路因之顯得迂遠而不切時務。他又並不就因此而是主潮之外的遊離者。就文學觀念說,老舍無寧說是相當“正統”、中國化的,在當時也更與“主流”的左翼文學相近。比如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早期創作甚至還常有淺露的“教化”傾向(我在下文中還要說到,當代有些京味小說對此也一脈相承)。區分隻是在選擇何種“社會功能”上。比之30年代初急進的青年作者,他更關心“文化改造”這在當時的不急之務,卻也在這裏,他以他的方式,繼續了“五四”一代啟蒙思想者有關“中國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