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聲鴿哨使我的心寧靜,我不大敢細看後樓陽台上雜物堆積中的簡陋鴿舍。我其實是因久已遠於胡同文化才更想寫這題目的。借了文學的材料去構築胡同形象,其中有些或近於說夢。作家因薄霧微煙而大做其夢,研究者也不妨偶爾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這是魯迅那篇著名的《秋夜》。我知道自己做的是最平庸最沒有出息的夢,其中沒有悲歌慷慨,血淚飛迸,一彎冷月下的鐵馬金戈;有的是浮**在遠樹間的炊煙,灶下的火光,碗盞敲擊中最平易庸常的人間情景。
我何嚐不知道這本小書會使讀過我的文章的讀者失望!他們由這裏找不到細膩的情緒獨特的感覺,卻嗅到了廚房和市場的氣味。我絕對無意於戲弄我的讀者。消磨在廚房與市場上的不也是人生?即如吃,不必再重複說了一千遍一萬遍的吃是生存需求或“民以食為天”。吃甚至會是一種精神治療。喬·卡·歐茨《奇境》寫主人公當生命現出巨大空虛時的饕餮,真寫得驚心動魄。全然不知其味的吃在這種時候竟像是一種拯救呢!汪曾祺評《棋王》,關於阿城寫吃的一番議論或能使小說作者首肯的吧。他欣賞小說人物吃的虔誠,讚賞作者對於通常被忽略的人的基本生存的鄭重態度。人生的莊嚴並非隻能在殉道的場合的。
這書又並非說夢。
我在開封的胡同裏度過童年,當年的玩伴是一些醃臢的孩子。我還記得市井頑童的粗俗遊戲,並不感到有什麽可羞,倒是對那生活懷著永遠的感激。人生際遇是奇妙的。有誰能想到,童年經曆竟會在幾十年後助成了一種溝通呢。我承認自己對於胡同特有的人間氣味有持久的依戀。日落時分胡同口彌散升騰的金色光霧,街燈下忽長忽短的行人身影,鄰裏街坊間的瑣語閑話,晚炊時滿街流淌的飯香——在最深最無望的孤獨中,我所渴望過的,正是這和煦親切的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