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偶遇舊人,你在當代城市文學中,又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城市象征,咖啡館、舞廳(或許美容院是未見之於新文學的?),等等。個別城市場景在這種使用中特化了,顯得過火、炫耀。
也像對於鄉村,尋找城市的詩人們,依著文學慣性尋找最有力的城市象征。他們並不那麽容易得手。他們找到的意象係列,倒是標出了一道城市認識回環往複的軌跡。從新文學的摩天大樓、霓虹燈、舞廳、酒吧,到新時期文學的舞廳、咖啡館,又是一度輪回。劉心武的“立體交叉橋”是他當時所能找到的被認為大含深意的象征。無論摩天大樓還是立交橋,都不可能如“大地”之於鄉村文學那樣,其美感形態穩定且意蘊深厚。城市儼若由種種現成符號構成,文學也易於構造意義**的“城市”。過分的標記化,恰恰證明著匆忙的尋找者心態的非城市性。到得真的深入了城市,反而會感到難以“象征”的吧。也有人以更加心理—情緒性的意象表達其城市感受,如張承誌一再描寫的瘋狂的演唱會。
“……Rock是瘋狂、是滾木礌石、是炸彈盔甲、是歌手守住自己的武器。唱這種歌的歌手一麵唱一麵等,他隻有等來了那氣浪那熱度才能唱好。這就需要一個信號,一個命。我總是拚出命來,用它喚來那個信號,然後再憑這一股神助完成演唱。唱完了,那信號也消失了,它帶走了我的一分命”(《黃昏Rock》)。會有許多人陌生於這都市的瘋狂,“那氣浪那熱度”,卻不妨礙張承誌本人擁有這樣的都市。他也許不是在演唱會上而是在萬籟俱寂中感受到都市生命的蠢動的。他自個兒由岑寂中聚集了全副力量,緊張地諦聽著,“接著就是狂風大雨,接著就是奔馬馳驟,接著就是滾木礌石的Rock恣情掃**的時刻。”
不必一味嘲笑城市詩人意識超前,任人們憑自己的經驗、情緒去擁抱城市吧。我們的文學也如人,自我約束得太長久也太苦,何不容忍這片刻的鬆弛、放縱,任人們盡其所能地呈現其心理的、感覺的、情緒的城市呢!然而在放縱之後,他們仍然得回過頭來向城市本身尋索,而且想到,沒有寫得像回事兒的“城市人”,就永遠不會有他們各自的“城市”。他們的“城”應當係在“人”上,而不是係在他們自己沒完沒了的情緒擴張上。文體有文體自身的規定性。城市小說固然不妨追逐捕捉色、形、線,但為著捉住城市靈魂,還得出一身臭汗,花一番笨功夫,尋找城市人、城市性格。主人公不見得出場,但主人公終究是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