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京:城與人

五 胡同生態與人情

字體:16+-

北京四合院是愛好和平、耽於和諧的北京人的文化創造,是他們創造的生存—文化環境;這創造物又參與創造,與北京人共同創造著北京文化。弄堂則是生存空間狹小的上海人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當然,北京還有大雜院文化,反映著生存條件的匱乏和人對於物質限製的屈從。四合院卻的確是一種人生境界,有形呈現的人生境界,生動地展示著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間的有限依存和有節製的呼應。

四合院—胡同結構,是內向封閉型的生活格局的建築形態化。瑞典人在他那本關於北京城門與城牆的書裏,談到“中國人對圍牆式構築物的根深蒂固的信賴”。四合院的形成賴有“合”。由房舍與牆體構成的閉鎖式建築格局不但意味著內部的和合與統一,而且標示出內外關係的規範,和對於人我分際的極端注重。這裏有宗法社會的基本結構與秩序。

四合院(其間也有雜院)的連屬,即胡同。胡同造成了古舊城市最為基本的地緣關係:街坊。“街坊”遠可指同一胡同的居民,近則指相鄰數家。上述生態環境是以“家”為中心的輻射狀人際關係的依據。通常情況下,胡同間人際、家際關係也由居住遠近決定。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空間關係轉化為情感關係。鄰裏親和感,是對宗法式家庭內向封閉狀態的最重要的補充。鄰居關係是胡同人家家族親緣關係外最基本的社會關係。西方現代社會,中國近幾年驟富的東南沿海城市,以至北京新興公寓區鄰居意識的淡薄,是以其他社會關係、社會交往形式的發達與複雜化為條件的;老派市民的基本生活世界則是單純的家庭—街坊世界,其間關係層次一目了然。

街坊這一種關係中有天然的文化平等感,這平等感又建基在生活方式的趨同,而非經濟生活的無差別性,或其他實際利益相關性。通常情況下,“街坊意識”大於階級意識。說“大於”也未必恰切,因後一種意識在市民中一向淡薄。標準如不嚴格,街坊間的組合也可算作一種“群”,準“文化共同體”。街坊關係與家庭內部關係,共同構造著胡同世界的秩序。街坊平等感固不全賴經濟上的平等,胡同中和諧的造成卻又多少由於市民生活水準的相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