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京:城與人

四 散淡神情

字體:16+-

本章所談北京人各麵原是不可分拆的,拆開來隻是為著說的方便。比如“散淡神情”與“理性態度”。因而述說就難免於重疊。這裏所談的情態在我們也不陌生,我們已在考察北京人“生活的藝術”時瞥見了。我們隻是不滿足於那限於論題的較為單純的目光,還想由這神情中讀出更多的東西,讀出其與北京人的性格諸麵的更內在的聯係而已。當然,為此再做一番審視確也是值得的。

《那五》中寫那五去訪打草繩謀生的老拳師武存忠:“那五生長在北京幾十年,真沒想到北京城裏還有這樣的地方,這樣的人家,過這樣的日子。他們說窮不窮,說富不富,既不從估衣鋪賃衣裳裝闊大爺,也不假叫苦怕人來借錢,不盛氣淩人,也不趨炎附勢。嘴上不說,心裏覺著這麽過一輩子可也舒心痛快。”

戒奢、戒貪,守分安貧;戒驕、戒諂,自尊自愛;無餘財無長物,淡泊自甘。不但是自足生態,而且有自足心境。因上述諸“戒”與這自足,即活得樸素寧靜而尊嚴。武存忠是鄧友梅提供的理想市民的形象,作者所持標準,與汪曾祺的劉心武的以至老舍的又何其相似!《鍾鼓樓》的作者欣賞小廚師對付生活的那份自信沉著,欣賞小園林工人“那種對名利的超然態度,以及那種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然而以之為“某種八十年代新一代才會出現的心態”,卻並無太多的根據。傳統與現代的銜接方式本是多種多樣的,其間並無絕對分界。

如上所說,“散淡”作為心態是道德修養的結果,既得道後的內心境界,由內而外現之於眉宇間的神情意態。作為其支撐的,除上文已經說到的理性精神,克己、節欲等等之外,更有老派市民的功利觀念。

財產,說得更白一點兒,錢,是傳統社會潔身自好的人物素所諱言的。這甚至被作為一種道德態度,賦予極嚴重的含義。“鹹近士風”的北京市民人物在京味小說作者筆下,並不就染有這潔癖。北京人與寫北京人者在這一點上各有一份通脫。胡同居民是實際的,也不能不實際。他們無法像封建時代的士大夫那樣一味飄逸、清高。祁老人與其孫子祁瑞豐品性不同,卻都有“最切實際的心”。一條小羊圈,不切實際的隻有錢家,在小說中被用來體現與市民人格相映照的傳統書生品格。但用筆太過,欲顯示其清高脫俗反讓人覺著矯情。倒是講實際的凡庸市民形象更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