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北京文化”,上述“家族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等等自是大端。但你也已看到,對於“大端”,京味小說所提供的,是一些較為淺近的說明。京味小說展示北京文化,所長必不止在這上頭。所謂“文化”,即人類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及其符號化。文化熱的熱點向在哲學,素所冷落的是更為基本的人的生存形態及其演化。“文化”在人們習焉不察的衣食住行中,在最不經意的“灑掃應對”、“日常起居”之間——尤其注重人倫日用的中國。北京文化的凡俗性質,或許能啟示一種文化探索的眼光的吧,京味小說的北京文化發掘,正體現了這種眼光。因而當我們由那些大題目轉向諸如北京人“生活的藝術”、北京人的“方言文化”這些更為平易俗常的方麵,我們突然發現了京味小說易於被忽略的那一部分文化蘊涵。這些也屬於使京味小說獲得獨特性的東西。
即使簡單的梳理也不難使你發現,當代京味小說往往取材於閑暇中的北京人,或曰北京人生活中的閑逸場合:遛彎兒的北京人,會鳥兒的北京人,泡茶館、小酒館的北京人,票戲的北京人,下棋的北京人,神吹海哨(或用了時新的說法“侃大山”)的北京人,等等。當代作者似乎愛寫也善寫“閑情”,這一點上即不同於老舍。老舍所寫雖然也常常是日常生活情景中的北京人,對於情境的選擇卻沒有上述的嚴格和明確。對於北京人生活的各種場合,他幾乎無所不寫。這種不同,可以解釋為兩代作者的不同功力,也可以解釋為不同意圖、心態,即上文已經提到過的,老舍對於北京文化的批判傾向,和當代作家的展列以至把玩、鑒賞態度。說白了,當代作家較之老舍,更珍愛的是“風格”而不盡是“思想”。老舍的一支筆極能傳達北京人的生活情趣,卻又隻是在當代京味小說這裏,情趣才成為值得抽出細細地咂摸品味的東西,獨立的被認為有特殊價值的審美對象。這不消說是當下文化熱所鼓勵的一種態度。作為創作心理背景的,則有大動亂後哲學人生觀的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