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結論
《舊製度與大革命》是托克維爾最大的學術成就。《論美國的民主》雖然也充滿了引人注目的有持久價值的遠見,結構卻很糟糕,而且常常自相矛盾。才氣縱橫、辭藻華麗但也散漫無形,這終究是一位年輕人的第一本書。而他的這部法國革命研究就不一樣了。這本書很成熟,思維練達。托克維爾用講細節的方法來說明一般性思想的本領是驚人的,表現得就像是舊製度的一個字符閱讀器。德羅茲在時代上更近些,所以他可能對舊製度是怎樣運行的有更好的本能理解,但他終究沒有托克維爾那種強大的概括能力。
托克維爾分析的主要毛病是它常常過於主觀。在意向解釋和功能解釋之間搖擺不定,他費盡心機地要在一些更可能是政治鬥爭的偶然或附帶結果的東西裏發現意義。這種傾向的最重要的例子就是有關國王怎樣通過給貴族免稅權來獲益的分析,但在他關於各種為“撫慰”這個或那個集團或向被壓迫者“隱藏”壓迫的現實而設立的製度的表述中,也能看到這種傾向。托克維爾有一種敏銳的諷刺感和一種對社會解釋的高超的感悟,但當他將兩種東西混淆起來的時候就會摔跤。
[1] 《英國革命的原因,1529—1642》(倫敦,勞特利奇出版社,1986),127、135頁。
[2] 托克維爾對1640年革命與1789年革命之間關係的簡評,參見《全集》,第三卷,343頁。
[3] “臨近1750年,全體國民對政治自由的要求還表現得不如經濟學派那樣迫切。由於國民們已經不再運用政治自由,他們對政治自由的興趣以至觀念也已消失。他們盼望改革,甚於盼望權利。”(243頁;《全集》,第三卷,192頁)
[4] “假如當時有個見識和性情皆如腓特烈大帝的君主在位,我毫不懷疑他會在社會和政府中完成許多大革命所實現的重大變革,不僅不會喪失王位,而且會大大增加他的權威。”(同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