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月報》是商務印書館創辦於1910年的文學刊物,堪稱20世紀2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最為重要、影響也最大的發表園地。而小說,又是新文學的主體形式之一,因此《小說月報》上麵“她”字的書寫實踐,無疑帶有某種程度的象征性和導向性。
1920年8月第11卷第8號上,《小說月報》所登載的翻譯短篇小說《命與信》之中,已經開始使用女性第三人稱單數的“她”字了。該刊第10號、11號、12號上,也都有“她”字的使用。不隻是譯作如此,原創的小說和劇本中也有使用。但這時,在《小說月報》發表作品的人仍有不區分第三人稱男女性別的(如被認為是鴛鴦蝴蝶派代表的周瘦鵑),而作男女性別區分的作者中,使用“伊”字的人也不少。大體說來,該年內《小說月報》上“她”字與“伊”字的使用情況,可謂旗鼓相當。
1921年1月,在鄭振鐸的主持下,《小說月報》實現了改革,情形隨之發生了明顯變化。“她”和“伊”兩字的使用都越來越普遍,其中“她”字出現的頻率更是急劇加大。綜觀1921年全年,與“伊”字相比,“她”字占了絕對的優勢,在兩者的使用比率中居於90%以上。
從1921年1月、2月《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第2號開始,許多著名作家都采用了“她”字(其中絕大多數使用者以前又均曾采用過“伊”字),像冰心、許地山、瞿世英、沈澤民、鄭振鐸、沈雁冰(茅盾)[1]、王統照、耿濟之、廬隱等,其中,尤其以冰心、廬隱、許地山、王統照等人使用為多。除了沈澤民等個別人略有反複之外,其他人此後在該刊上都基本保持了這種使用立場,並形成習慣。1921年內,隻有魯迅、周作人、葉紹鈞(聖陶)、朱自清、周瘦鵑、汪靜之、梁宗岱等幾個名家,仍然堅持使用“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