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術概述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經過不斷地創新、提煉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包括各種器械套路和對抗,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具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競技比賽、表演娛樂等作用。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同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述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從字的形體上看,“武”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止戈就是用來製止武力的活動;“術”是策略、方法、技巧。從曆史發展來看,武術發展受中國哲學、兵學、中醫學和養生學以及古代舞蹈的影響。在原始社會,武術這一概念是指人民狩獵活動中的“搏擊”;春秋戰國時稱為“技擊”;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沿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為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隨著曆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製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
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1988年12月,國家體委武術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武術學術專題研討會”,把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