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學前教育史

第二節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生平及著作

朱熹(1130—1200年),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穀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祖籍婺源,出生於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世稱朱子,是繼孔子、孟子之後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家境窮困,自小聰穎,19歲中進士,曆高孝光寧四朝。22歲被任命為泉州同安縣主簿,後曆任知江西南康軍、提舉浙東常平茶鹽、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65歲高齡被任命為煥章閣待製兼侍講,然而由於朝中權力傾軋,僅僅40天後即被罷免,改任秘格修撰。朱熹回福建後,建竹林精舍,繼續從事教學工作。慶元二年(1196年),當權派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為偽學。

朱熹一生專心於儒學,主要進行講學和著書的工作。他曾經長期在福建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講學,1191年,遷居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繼續聚徒講學,1194年精舍擴建改名為滄州精舍。在其任地方官期間,他積極發展地方教育。任同安縣主簿時,積極整頓縣學,成效顯著。在知南康軍時,主持重修廬山白鹿洞書院,還親自擬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在知漳州時,首次刊刻後世經典“四書”,《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在知潭州時,主持修複嶽麓書院,並利用閑暇,親自到場講學。

朱熹平生著述等身,涉及哲學、經學、史學、文學、樂律、辨偽、自然科學等廣泛領域。在教育方麵的主要著作有《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白鹿洞書院揭示》《學校貢舉私議》《讀書之要》《小學》《童蒙須知》《近思錄》,其中與兒童教育有關的著述便有近10種,其中最著名的是《小學》和《童蒙須知》。後人輯有《朱文公文集》《續集》《別集》,三種共計121卷,《朱子語類》140卷。在朱熹豐富而完整的教育思想體係中,兒童教育理論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當時和後世影響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