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著作
顏之推(531—約595年),字介,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世居建康(今江蘇南京),生於士族官僚家庭,東漢關內侯顏盛之後。中大通三年辛亥(531年)生於江陵(湖北江陵)。其父為梁湘東王蕭繹的鎮西府谘議參軍顏勰。他博覽群書,早傳家業,處事勤敏,應對閑明,在南北胡漢各政權之下,曆仕梁、北齊、北周和隋四朝,先後都受寵任。
一生“三為亡國之人”的顏之推經驗、閱曆豐富,深知南北朝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正由於他“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晚年,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業之業”的宗旨,不忘保持士族家庭的地位和傳統,想以自己的人生經曆、處世哲學教訓子孫,於是寫成《顏氏家訓》一書。
《顏氏家訓》是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共七卷二十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顏氏家訓》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係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該書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顏氏家訓》開後世“家訓”之先河,曆代學者大多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
顏之推博學多才,著作頗豐,除流傳最廣的《顏氏家訓》外,還撰寫了《文集》三十卷、《訓俗文字略》一卷、《急就章注》一卷、《筆墨法》一卷、《證俗音字》五卷、《稽聖賦》三卷、《集靈記》二十卷、《還冤誌》三卷。[1]
二、論早期教育作用
顏之推繼承了孔子的人性論,提出了性三品說。他認為人性可以分為三個品級,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在《顏氏家訓·教子》中提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不需要教育也能成才,下愚之人就算受教育也沒有多大用處,隻有中庸之人是教育的主體對象。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行,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