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著作
王守仁(1472—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自幼聰慧,飽讀詩書。21歲中舉人,28歲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不久,授雲南清吏司主事,遷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專權,王守仁上疏搭救戴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驛丞。正德十一年(1516年),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率兵攻打南昌,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王守仁平定內亂,不久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王守仁一生重教,他從34歲開始講學,前後長達23年之久。所到之處,講學活動不斷,並熱心修建書院,倡辦社學。他的辦學、講學活動對明代書院、社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王守仁創立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體係,特別是在兒童教育方麵成就顯著。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題,創立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姚江學派,形成了“心學”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體係。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38卷,其中與教育相關的名篇主要有《傳習錄》中收錄的《答顧東橋書》《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教約》以及《稽山書院尊經閣記》等。
二、論兒童教育目的
王守仁認為兒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明人倫”,兒童教育應該以道德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兒童的道德修養。他說:“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於禮樂,長於政教,長於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於學校之中。”(《王文成公全書》)他主張兒童教育應通過道德教育陶冶兒童的情操,培養兒童的意誌,磨煉其品格,開啟其智慧,使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他猛烈地抨擊了當時教育隻重視文章背誦,而忽視道德培養的現象,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他說道:“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唯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誌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他認為,兒童教育應該以培養兒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品格和習慣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