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培爾(Fredrich Froebel,1782—1852年),德國教育家,創立了以“幼兒園”命名的學前教育機構,被後人尊稱為“幼兒園教育之父”。
一、生平及教育活動
福祿培爾於1782年出生於德國圖林根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不到一歲喪母,後常遭繼母虐待。10歲才被舅父送至教區學校接受教育。1799年進入耶拿大學哲學院,學習自然科學和數學。1802年,福祿培爾父親去世,他因經濟拮據而中斷大學學業,進入社會。後來他想當一名建築師,便去法蘭克福學習,邂逅一名叫安東·格呂納(Anton Grtiner)的中學校長,格呂納力薦其從教,福祿培爾遂改變初衷。在格呂納的指導下,他研究了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著作,並到裴斯泰洛齊的伊弗東學校參觀學習,致力於兒童遊戲、音樂及母親教育的學習研究。1810年至1812年,分別進入格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進修哲學、人類學、倫理學、教育學、語言學、方法論等。在礦物學研究中,他認為在晶體形成中體現了物質結構的規律性,而這種規律性不僅適用於自然生命,而且也適用於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福祿培爾相信人類精神發展的規律也如同礦物結晶一樣,是自內而外的。這就成為福祿培爾教育哲學中的最基本的根據。
1816年,福祿培爾在家鄉建立了一所學校,命名為“德國大同教養院”。他在學校中力求貫徹遵循兒童天性進行教育的原則,重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作業,以培養自由的、自覺的、有思想的人。他采用一套綜合課程教育兒童。1826年,福祿培爾發表了《人的教育》。此書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哲學、教育分期以及有關各時期教育任務的思想。
1834—1836年,福祿培爾又到瑞士杜格多夫任孤兒院院長。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他日益深切地感到最需要改革的是兒童早年的教育。這時,他讀了誇美紐斯的《母育學校》,更深切感受到母親在早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並認識到必須對兒童的遊戲善加指導。於是,他進一步策劃和研究各種玩具、遊戲、歌曲和動作的設計及製作,學前教育思想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