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學前教育史

第二節 中國古代家庭學前教育

字體:16+-

中國古代學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胎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春秋之前,胎教為宮廷所獨有,春秋之後,胎教流傳民間。宮廷是帝王的家庭,宮廷教育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宮廷學前教育有獨特內容和形式。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在內容上重視禮儀道德、日常規範以及文化知識等,但也形成了輕視體育的傳統。

一、胎教

(一)胎教實施

中國是世界上提倡和試行胎教最早的國家。中國古代的胎教,是建立在養胎醫學和早期教育的理論之上的。所謂胎教,是指通過對母體食物營養、視聽言動乃至情緒等的規範,從而間接影響胎兒身體及心智發展的教育方式。

據史籍記載,最早的胎教為距今3000多年的商末時期,周文王的母親曾行胎教。漢代劉向所著《列女傳·周室三母》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即周文王的母親懷文王時,不看醜惡的東西,不聽邪惡的聲音,不說傲慢不遜的話語,這便是自覺地實行胎教。以後,周文王的孫子周成王的母親在懷成王時,也實行過胎教。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說成王的母親當時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詈”。即在懷成王時,為了進行胎教,周成王的母親站立時不將身體重心放在一條腿上或踮著腳遠看,坐著時身體不歪斜,笑時不大聲,一人獨處時也不放縱懈怠,發怒時不破口罵人。可見,此時期的胎教偏向於視聽言動的規範,且主要實施於宮廷之內。自春秋戰國後,胎教逐漸走向民間。

自秦漢以降,胎教日益受到重視,而且出現了一批胎教著作。如西漢賈誼編纂《新書·胎教》,該篇錄載了西周宮廷胎教的經驗,並強調“慎始”宜由胎教入手。西漢劉向編纂的《列女傳·母儀》,涉及胎教方法。東漢王充著的《論衡·命義》涉及胎教,另外,《論衡》中的“氣壽”“初稟”“本性”諸篇也兼及胎教理論。魏晉時期張華編纂的《博物誌》,所錄胎教內容,既有珍聞,也有特異的觀點和方法。北齊徐之才著的《胎產書》,對胎兒生理、胎兒脈象和胎兒營養均提出獨到見解。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養胎》,係統地闡述了妊娠脈象、妊娠阻病、妊娠飲食居處禁忌、胎教等問題,並且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外象內感”的胎教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