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學前教育史

第三節 中國古代社會學前教育

字體:16+-

家庭教育是中國古代的學前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在中國古代曆史長河中,也曾出現過專門接納幼兒的社會機構。特別是漢唐以來,當時所謂蒙學機構實為兼容學齡和學前兒童的教育機構。

一、學前兒童社會機構

(一)宮廷學前兒童教育機構:孺子室與宮邸學

1.孺子室

西周統治者不僅重視孕婦胎教,而且也十分注重宮廷嬰幼兒教育。為了把太子和世子教育和培養成為皇室的繼承人,西周統治者於公元前11世紀,在王宮內和各諸侯國的宮廷內,創設了“孺子室”,即為太子和世子設立的早期教養機構。許慎《說文解字》雲:“孺,乳子也,一曰輸也。輸,尚小也。”《禮記·內則》雲:“異為孺子室於宮中,擇於諸母與可者……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孺子室”專收太子、世子,其出生三日後送入此室,相當於宮廷內的育嬰院。對教養員、保育員的要求清楚,職責分明。當時教養、保育人員分為四種,即教師、慈母、保母和奶媽,被稱為“孺子室”的“四賢”,其職責在上文已提及。由此,有學者認為西周王宮及其各諸侯國宮廷中所設“孺子室”為“學前教育機構的雛形”[5]。即“孺子室”是實施保教工作的專門場所,而“三母”或“四賢”是分工明細的保教人員,從《禮記·內則》“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其相應的保教內容,以及循序漸進的教養工作狀態。

2.宮邸(邸第)學

鄧太後,名鄧綏(81—121年),為漢和帝皇後。鄧太後自幼隨兄破蒙於家塾,“六歲能史書”。15歲受選入宮,被立為貴人,師事班昭,深研經史,兼通天文曆算。22歲被立為皇後。25歲和帝病逝後,臨朝攝政,倡揚儒學,發展教育,尤重宮廷貴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