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法國學前教育
奧柏林於18世紀末創辦的編織學校被看作法國近代學前教育的開端,此後法國出現眾多托兒所。19世紀30年代起,法國學前教育機構開始由教育部管轄,政府把托兒所視為公共教育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推動了近代學前教育的發展。
(一)奧柏林與近代學前教育機構的產生
奧柏林(Johann Friedrich Oberlin,1740—1826年)是法國新教派的一名牧師。自1767年擔任布魯德堡教區的牧師後,奧柏林積極通過經濟、社會及教育方麵的改革活動,改善該地區居民的生活和教養水平。他對教育方麵的改革尤為重視,在教區內舉辦成人教育講座,設立小型圖書館,增設學校數量和類型。
1770年,奧柏林創設了以3歲以上幼兒為招生對象的編織學校。編織學校設有兩名指導教師,一名作為手工技術指導,另一名作為文化和遊戲方麵的指導。此外,奧柏林還在學校裏挑選了一些年齡大的女孩擔任“助教”。學校教育內容包括:標準法語、宗教讚美歌、格言、采集和觀察植物、繪畫、地理、縫紉和編織等。通過教授正確的語法,使孩子們理解法語的讚美歌和說教;通過手工的傳授,培養孩子們的勤勞精神。編織學校的目的是通過把孩子們置於有規律的監督下,創造出一種有秩序的生活。學校開設時間為每周兩次,功能以教育為主。
奧柏林將編織學校作為開發教區的社會、經濟以及增進居民福利的重要環節,因此,編織學校具有重要地位。在這一點上,奧柏林的學前教育思想和實踐是具有新意的。一般的幼兒教育史,也都把奧柏林的編織學校看作是近代幼兒教育設施曆史開端的象征。[9]
(二)托兒所運動
1.托兒所的出現及發展
法國托兒所的誕生和發展有著深厚的曆史基礎。受工業革命及經濟危機的影響,法國失業人士開始增多,資本家為獲取更多的利潤,雇用了大量廉價婦女和童工,貧民和工人階級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罷工和暴動頻發。出於對貧苦農民、工人及兒童的同情,更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保育兩歲以上兒童的“托兒所”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