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英國學前教育
(一)英國政府有關貧民幼兒救濟和保育政策
近代英國公共學前教育是機器大工業的產物,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吸引資本家雇用大量廉價女工和童工,造成幼兒無人照顧、智力落後、道德墮落及死亡率上升等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狀況引起了慈善家、熱心人士及教會人士的深思和探索,他們著手建立慈善幼兒學校,保護和教育貧苦幼兒。隨著各方人士掀起的幼兒運動影響,迫於工人階級爭取生存權和受教育權鬥爭的壓力,也出於幼兒保育和教育對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等社會功能的認識,英國政府出台了一些與幼兒保育和教育相關的政策。1967年,政府頒布“國內貧民救濟法”,提出設置“紡織學校”和“貧窮兒童勞動學校”計劃。“紡織學校”計劃規定:對年收入不足40先令家庭中的6~14歲兒童實施免費義務教育,4~6歲兒童可以自由入學。“貧窮兒童勞動學校”計劃規定:在每個教區設立“勞動學校”,教區內所有受救濟貧民的3~14歲兒童必須進入該學校。計劃提出對3~7歲幼兒實施有組織教育的要求,促進了學前教育的發展。但這時政策的主旨是保護幼兒生命和健康,缺乏教育意圖。
(二)幼兒學校運動
1.歐文及幼兒學校的創辦
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年)是19世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1800年,歐文接任蘇格蘭新拉納克一家大型紡織廠的經理,並開始在那裏實施其社會改革及教育實驗。他在推行一係列改善工人勞動和生活條件措施的同時,非常重視教育,又為工人及其子女創辦了一係列教育設施。1816年,為1—6歲兒童創辦了幼兒學校,並與兒童初等學校、工人夜校、工人夜間俱樂部等合並為“性格形成新學院”。歐文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新社會觀》,又稱《論人類性格的形成》(1813),《致新拉納克郡報告》(1820),《新道德世界書》(1842—1844年)和《自傳》(1857—18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