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學前教育史

第二節 魯迅的學前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魯迅(1881—1936年),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魯迅年幼時家境較好,13歲時,家境開始敗落。為了避難,魯迅到鄉下的祖母家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家庭的變故,使得魯迅從少年時就體驗了人生的不易,特別是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

1898年,魯迅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後來進入南京路礦學堂,在這裏學習了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同時,他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這使魯迅認識到一個民族要想生存和發展,就要有自強、自立的精神。1902年,魯迅赴日本學習醫學。後來他發現,醫學救不了中國,於是棄醫從文,認為“醫治國民的精神比醫治國民的身體更加重要,從而從事思想啟蒙運動”,想以此喚醒國人,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從日本回國後,魯迅從事教育工作,曾在教育部和十多所大中專學校供職,有著近20年的工作經曆。1936年10月,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魯迅一生不僅把教育工作當作自己的職業,更把它當作實現自己理想和抱負的途徑。他對兒童教育有著獨到的見解。其教育思想隱含在他所著的雜文、書信中,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上海的兒童》《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看圖識字》《從孩子的照相說起》《河南盧氏曹先生教譯碑文》等。[5]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強烈批判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及《故鄉》中,指出兒童應該有他們的遊戲和自由生活。

二、對傳統兒童教育的批判

魯迅從小就接受傳統的教育,對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深惡痛絕。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魯迅經曆了不同時期的教育變革,從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學習和宣傳“西學”,廢除科舉製,建立新式學堂,到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後推行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等,這些雖然都不同程度地對傳統教育進行了改革,但仍然保留著傳統教育的痕跡。魯迅對當時的教育有著清晰的認識,針對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