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素質測評的起源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與事適”、“事與人配”是管理者渴望實現的重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管理者越來越重視職業素質測評手段的發展和運用。職業素質測評,主要是通過對人員的知識水平、能力、個性特征、職業取向和發展潛力等方麵素質進行綜合的測量和評價,為人員的招聘、錄用、晉升和培訓等提供服務。
早期的職業素質測評主要體現為職業傾向測量,即測試個體適合從事何種職業。職業傾向測量的起步得益於心理測驗運動的興起,心理測驗首先來源於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創建的心理實驗室。19世紀末,高爾頓、卡特爾等人嚐試進行了多種大學生心理測驗,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則對此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量表,開創了現代心理測驗的先河。真正的職業傾向測量最早源於西方社會20世紀20年代,當時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心理測驗運動取得巨大發展。伴隨著用於測量官兵智力的陸軍甲種測驗和陸軍乙種測驗在美國社會的迅速應用,為各個階層、各類人群設計的智力測驗不斷出現。這時,有些心理學家根據工業部門對人才選拔和工作安置的需要,開始編製各種職業傾向測驗,其中早期主要包括音樂、文書、機械和藝術等方麵的特殊能力傾向測驗,後來美國學者斯特朗(Strong E.K)在把職業選擇與個人特點相結合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於1927年編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個職業興趣測驗“斯特朗職業興趣量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SVIB),該量表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當前主要的職業素質測評工具
職業素質測評工具的研製,是職業素質測評的核心內容。自職業素質測評誕生以來,職業素質測評工具的研製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職業素質測評工作中,研究者普遍使用的是心理測驗量表,最近幾年又有一些研究者把測驗量表改編為軟件的形式,更好地促進了職業素質測評的發展。縱觀當前國內外使用的職業素質測評量表,最有影響是美國勞工部就業保險局自1934年起花了10年時間編製而成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GATB)。該測驗的技術路線分為兩個方麵:一為工作分析;二為因素分析。為了進行工作分析,當時動用了很多人力分析了美國2萬個企業中7.5萬個職務。結果發現可以分為20個職業能力模式,選出了不可缺失的10種能力傾向。同時,研究人員又對當時應用於士兵選擇、招聘雇用等領域的50多種測驗進行因素分析,分析歸納確定了10種與職業關係密切並有代表性的能力因素。於是,通過上述兩類分析,確定測量與10種能力因素相應的測驗為15種,其中11種為紙筆測驗,4種為操作測驗。《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自產生以來,不但在美國經過多次修訂,而且也被世界上許多國家引進修訂。最新的一套《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是由美國就業服務處修訂的。這套測驗包括15個分測驗,其中有11個紙筆測驗,4個操作測驗,評定9種不同的職業能力傾向。我國戴忠恒等人最早對美國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進行了修訂,並初步建立了中國常模。修訂後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仍然包括15個分測驗,其中11個紙筆測驗分別為圓內打點測驗、記號記入測驗、形狀相配測驗、名稱比較測驗、圖案相配測驗、平麵圖判斷測驗、計算測驗、詞義測驗、立體圖形判斷測驗、句子完成測驗、算術應用測驗,4個操作測驗分別為插入測驗、轉動測驗、組裝測驗、拆卸測驗。評定的9種職業能力因素分別是智力、言語能力、數理能力、書寫知覺、空間判斷能力、形狀知覺、運動協調、手指靈巧度、手腕靈巧度。最近方俐洛、淩文輇等人又對美國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重新進行了修訂,形成了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中國城市版,並建立了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