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性格的影響因素
性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人從出生後學習說話、走路,同人交往,表達思想、願望和情緒,也就開始了性格形成的過程。性格形成的條件既與先天的遺傳素質(包括腦和神經係統的機能與結構的特點)有關,也與神經物質與內分泌係統生化活動的特點有關,更與後天的社會生活環境與教育有關。如果說氣質的形成主要同先天的稟賦有關,那麽,性格的形成則主要是後天環境與教育的產物。但是,性格並非由環境與教育單向的影響所塑造,而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與他人相互交往中,慢慢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格。在處於兒童期時,個人對家庭有著不可分割的依賴關係。因此,家庭的生活條件、社會地位、文化氛圍和教育方式對性格的形成起著主要的作用。隨著兒童的成長,進入青春期以後,由於身體的生長、自我意識的發展、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獨立參與社會活動的增多,家庭的作用就逐漸縮小,而學校教育、同輩人的影響與各種社會影響就逐漸地發生作用。
到上大學時,性格已基本形成和定型。這時,家庭對大學生心理上的影響相對減少,而同輩人和社會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多,社會生活、社會思潮與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對大學生性格的進一步塑造與改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活中,對大學生性格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一)富有學術質量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本來是大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觀點、信念和態度的主要途徑,但實際上,由於不是所有的教學都受到學生的歡迎,因而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教學活動所傳授的知識陳舊老化,教學方法死板,使學生感到乏味。隻有那些內容新穎生動,反映科學上的新發現、新進展的教學活動才能激發大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並對學生的觀點和信念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人文科學的教學,如果同社會發展的趨勢緊密配合,緊扣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教學,將會對學生的觀點、信念和態度的形成與改變起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