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剛一出生時,在他的身上還沒有任何人類社會的烙印,他隻是一個“自然的客觀存在”。人們稱這時的人為“自然人”。但是由於這個“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會環境中,這就注定了不論他願意還是不願意,他都必然要認識周圍的環境,與人進行某種形式的交往,學習所在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並把這種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內化,變成自己的行為準則,使自己逐漸適應周圍的社會生活。這個學習、內化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簡言之,即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過程。也就是說,幼兒的社會化是幼兒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包括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就是幼兒社會化的產物。社會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識、進行社會交往、內化社會規範、進行自我控製及進行其他社會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社會性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對人、對己、對社會的認識、情感、行為等方麵的心理特征,是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特征。
下麵我們就從自我意識、依戀、同伴交往、性別角色、親社會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六個方麵介紹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特點。
(一)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我看法的總和,它是主體“我”對自己以及自己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係的認識。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等。在此主要對幼兒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控製的內容進行相關介紹。
1.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其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支配。例如,一個自認為交往能力不強的人,可能在許多場合都表現為被動與過於敏感;而一個自信心強的人,可能更多地表現為主動與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