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壯壯是一個愛吃肉的孩子,每次進餐他總是把肉吃完,把蔬菜剩在盤子裏,或者偷偷地放到旁邊小朋友的盤子裏。如果別的小朋友看到是自己愛吃的菜,就默認了他這種行為;如果不是自己愛吃的,就向老師告狀。
今天晚飯吃的肉餡包子,明明一反常態地很快把兩個包子吃完了,喊著還要吃。老師又給了他一個。這次過了很久,差不多別的小朋友都吃完了,明明的盤子裏還剩著那個包子。我過去問他怎麽不吃了,他不說話。結果我發現包子的肉餡早被壯壯掏光了,隻剩下一個看似完整的包子皮。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長對孩子們愛護備至,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各種可口的飯菜,孩子們想吃什麽有什麽,想什麽時候吃就什麽時候吃,久而久之,便養成了不良的進餐習慣。就像上麵案例中的壯壯形成了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在幼兒進餐時,不難看到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有的幼兒不會自己吃飯,張開小嘴眼巴巴地看著老師,希望老師喂喂飯;有的幼兒手、嘴、勺並用,吃完一頓飯,小臉上、頭發上、飯桌上“星星點點”;有的幼兒“偷偷”地把不愛吃的飯菜扔掉或者放進旁邊小朋友的碗裏;有的幼兒吃飯時大聲講話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鬧;有的幼兒在別的小朋友都把飯菜吃完了,他才剛剛開始吃;有的幼兒隻吃肉不吃菜,吃完肉便開始哭……這些看似小的不良飲食習慣,關乎孩子健康體魄的養成,關乎孩子一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同時,這也給幼兒教師的工作提出了一個小的挑戰,需要教師細心、耐心對待。那麽,在一日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呢?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優美整潔的進餐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良好的就餐物質環境不僅美化了餐廳,而且也激起幼兒的食欲,促使幼兒愉悅地用餐。進餐物質環境的創設包括餐廳的環境布置、桌椅的擺放、餐具的定時更新、餐桌台布的變化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良好的進餐心理環境是一種“精神營養”,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催化劑。進餐心理環境的創設包括溫和的教師態度、良好的交往關係、愉快的進餐氛圍等。教師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進餐前或正在進餐的時候大聲斥責或批評孩子,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進而影響幼兒正常的進餐。班杜拉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是通過對周圍環境中的榜樣進行觀察和模仿來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開飯的時間裏,從分餐具到最後分飯的過程中,注意正確的飯前洗手、餐後洗手、餐具擺放、分飯等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主動在餐前去洗手,吃飯的時候也不輕易把飯弄得到處都是。有時候,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邊吃邊玩,還會和老師或者周圍的小朋友大聲說話,講到高興處還會笑起來,這不僅影響了幼兒的消化,還可能把米粒吸到氣管裏產生窒息。教師要在平時以及進餐前給幼兒講進餐時的常規,如遇到在進餐時說話的孩子要及時走過去提醒他,教師更要自己做到在孩子吃飯時不和同事或孩子說笑。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教師和幼兒一起進餐,以培養孩子在吃飯時安安靜靜,不說笑打鬧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