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端午節就快到了,江老師拿來一串粽子並將它掛在牆上。孩子們注意到了,紛紛圍過去看、去摸、去聞,並議論了起來:“我知道,這是粽子,我媽媽買來吃過。”“我也吃過,裏麵有肉。”“為什麽老師要把粽子掛在這裏?”“可能是老師給乖的小朋友吃的。”“是老師要教我們畫粽子。”“我覺得是為了讓我們的教室更好看。”……
老師注意地傾聽孩子的交談,並告訴孩子:“我帶來粽子是因為過兩天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粽子,你們知道為什麽嗎?有關端午節的秘密和故事,你們知道些什麽?”
有的孩子說:“我聽我爸爸說過,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我再去問問爸爸。”有的孩子說:“我家有電腦的,可以上網查到很多資料的。”……
教師聽了連連點頭:“哇,你們知道的還真多啊。你們能搜集更多的與粽子相關的東西嗎?”
短短幾天中,孩子們陸續收集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資料,有賽龍舟,有菖蒲、艾葉,有屈原的故事,有各種香袋。牆麵變得越來越豐富了,孩子們一起看著他們帶來的資料。每當有人不小心碰到牆麵上的物品,孩子們就很心疼。[1]
從這則案例可以看出,牆飾的設計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要讓幼兒主動參與到設計中來,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具體說來有以下五點。
1.尊重幼兒年齡特點,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育小學化”是農村幼兒園長期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幼兒教育小學化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給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的負麵影響。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有其獨特的發展需要、能力和興趣,教師絕不能把幼兒園的牆飾當成小學的黑板報來布置,而是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一些童趣,少一些說教;多一些溫馨的氣氛,少一些僵硬的形式;多一些生動的故事情節,少一些文字化的標語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