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午飯時間,中班的小彤自己拿著杯子去水桶旁倒水喝,水太熱,沒有防備,結果把小手燙紅了。小彤疼得哭起來,老師檢查後發現不是特別嚴重,趕忙用涼水給小彤衝燙傷處,然後又給她塗了藥膏。雖然不那麽疼了,可是一下午小彤隻能用另外一隻沒有被燙傷的手參加活動,十分不方便。快放學的時候老師做一日課程總結,以小彤被燙傷這件事為契機,引導小朋友們思考還有哪些情況會引發燙傷事故,應該怎樣預防,被燙傷了應該怎麽處理。
【案例2】
戶外活動時間,老師組織小朋友去大型器械活動區,中班的兵兵還沒等老師講完注意事項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了滑梯,誰知一個不小心摔到了地上,膝蓋和胳膊肘都磕破了,還滲出不少血。老師又急又惱,批評了兵兵幾句,還說如果誰下次再不注意聽老師講話,自己突然跑掉摔倒的話就減少誰的戶外活動時間,直到改正為止。
案例1和案例2是作為一組對比案例出現的,主題是教師能否抓住契機施以恰當教育。由於幼兒的思維水平有限,而且以具象思維為主,如果單以描述性或其他間接性的方式進行教育往往不能引起幼兒的共鳴,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這件事是發生在身邊,幼兒能直觀看到的話,效果又不一樣了。案例1中小朋友們都看到了小彤被燙傷的痛苦和不便,所以教師把小彤被燙傷作為引子,給小朋友們上了一堂防燙傷的安全課程。而在案例2中,老師不但沒有現場教育,反而說出威脅的話,給小朋友們背上了思想包袱。同樣是教師,是什麽導致兩種截然相反的處理方式呢?答案就是教師的個人素質不同,所以選擇處理問題的方式和處理結果也會不同。那麽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兒園教師的素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