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一天清晨,子軒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包地瓜幹。上午加餐的時間,她便把地瓜幹分給小朋友吃。彤彤說:“我吃過地瓜幹,我媽也給我買過,還有紫薯幹,是紫色的。”“我也吃過,我還吃過葡萄幹。”“我也吃過紫薯幹,還有蘋果幹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說起自己吃過的食品。
我記得一位老教師曾說過:“教師要做兒童的鼓動者,鼓動起幼兒躍躍欲試的學習熱情,點燃那閃爍、跳躍的求知之火。”於是,我問孩子們:“你們還吃過什麽或者見過什麽曬成幹的食品?”“葡萄幹、蘋果幹、香蕉幹、白薯幹、梨幹、橘子皮幹、炒茄子皮、豆角幹……”“那你們知道它們是怎麽變幹的嗎?”我接著問。“我看見奶奶把茄子切開,切得可薄可薄,然後曬在陽台上,就曬幹了。”“我見過姥姥把辣椒穿成串掛在陽台上。”“我爺爺家每年都種很多白薯,我奶奶把白薯蒸熟了,然後切成條,放在太陽下曬,就成白薯幹了。”“我還吃過杏幹,是我媽媽給我做的,她把杏掰開放在盤子裏,然後放在微波爐裏,一轉按鈕一會兒就變幹了,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
【案例2】
戶外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都回到了班裏。航航手裏的新夥伴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你從哪兒找的?”“它吃什麽啊?”“它媽媽待會兒找不到它了。”“你要把它帶回家嗎?”班裏一下子熱鬧起來,顯得有些吵,好多幼兒都沒顧得上喝水上廁所。老師看到他們吵吵鬧鬧,大聲嗬斥道,“你怎麽那麽惡心啊?我數三下,你們把它丟草地裏去。丟完去洗手!”孩子們都不敢說話了,航航看了看手裏的小蟲,慢慢走出去,依依不舍地把小蟲放下。
在案例1中,孩子們隨機產生的興趣點讓教師產生了新的想法:何不依據孩子的興趣,和孩子一起晾曬,讓孩子在操作、感知過程中獲得多方麵的發展呢?結合大班幼兒的特點,該園教師開展了“開心晾曬”的區域活動。經過討論,老師和孩子們決定先了解、收集各種晾曬的方法,以確定用什麽方法晾曬;再一起準備工具,布置晾曬的展台和架子;最後一起進行晾曬。在晾曬過程中,有的“幹”長毛了,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找出了長毛的原因,並進行了改進。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極高的熱情,最終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收獲了自己晾曬的成果,並送給其他班的幼兒和老師品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