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某幼兒園在小班下學期的一次“麵粉變變變”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先請幼兒看看、摸摸、聞聞幹麵粉,並說說幹麵粉是什麽樣的,可以做什麽。接著教師播放廚師和麵的錄像(沒有講解,隻有動作)。然後教師提問:幹麵粉變成了什麽?怎麽變的?幼兒觀看了無聲錄像,都知道麵粉加水變麵團。教師說:“接下來請我們小朋友自己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像廚師叔叔一樣把麵粉變成麵團。”於是,幼兒一人一個小麵盆開始和麵。幾分鍾後,大部分的小麵盆裏變出了一盆“牛奶”,有的幼兒則舉著一雙黏糊糊的手不知如何是好。這時,隻聽見教師大聲說:“水不能一下子加很多,要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加。”於是,教師把幼兒的“牛奶”倒掉一些,再加入麵粉。在多位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勉強和出了麵團。
案例1中的教師沒有手把手地教,而是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結果卻不是很理想。原因之一在於教師沒有把握幼兒已有的經驗水平。教師這種看似尊重幼兒,體現幼兒主體性的活動其實折射出教師對幼兒自主學習的片麵理解。案例1中教師的做法是放任自流,而非自主探索。
教師要想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兒童觀是人們對兒童的看法、觀念和態度的總和,主要涉及兒童的地位和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的特質和能力、兒童的生長發展特點與原因等。[1]除了有正確的兒童觀,我們還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和人們對學前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認為對待兒童應該本著平等和民主的態度,應該尊重幼兒的發展和需要,注重幼兒經驗的習得而非知識的獲得。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真的是這樣做的嗎?實際生活中,兒童在幼兒園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我們又是怎樣對待兒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