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一、想象的概述

字體:16+-

(一)想象的概念

人不僅能感知當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回憶過去經曆過的事物,而且還能想象出當前和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例如,一名大班的幼兒在幼兒園畢業典禮後,對老師說:“我長大會來看你的。”老師問他:“那時你會是什麽樣子了呢?”他說:“那個時候我一定長很高了,戴著紅領巾,背著書包。”這名幼兒在向老師描述他未來的樣子時,就是把他生活中所見的小學生與他自己的形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的一個新形象,這個新形象的產生過程就是想象。

想象是人腦在一定刺激的影響下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從生理機製上看,想象是人腦的機能。它是大腦皮質上舊的暫時聯係經過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暫時聯係的過程,想象的發生、發展與大腦皮質的成熟水平有關。大腦神經係統往往在兩歲左右趨於成熟,幼兒在這個階段能儲存比較多的信息材料,因此,1~2歲是兒童想象的萌芽階段,這時幼兒的想象水平很低,表現為相似聯想或象征性遊戲,基本上是記憶表象的簡單遷移,加工改造的成分非常少。例如,一名1歲10個月的孩子在撕紙玩,當他看到一條條紙條後,忽然對媽媽說:“看!麵條!”這就是相似聯想,由紙條聯想起頭腦中儲存的關於麵條的形象。

想象過程中產生的形象雖說不是當前事物的形象,也不是曾經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但這不等於說想象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任何想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天生色盲的人,在他的想象中一定沒有顏色的表象。童話、神話、動畫片中的許多形象,如孫悟空、美人魚、葫蘆娃、變形金剛、哆啦A夢等,無一不是與作者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都是作者通過對自己頭腦中已有的形象進行綜合、誇張、擬人等方式創造出來的。因此,想象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