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指0~6歲,尚未進入學校學習的兒童。語言學家和教育家經過大量的觀察發現,孩子在大約5歲的時候才能像成人一樣地說話,換句話說,從出生到大約5歲這段時間,孩子的語言能力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取得了神奇的發展。
關於兒童的語言獲得,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經常討論的是這樣兩個問題:一是語言獲得的過程,即兒童獲得語言能力的步驟;二是語言獲得的原因或模式,即兒童獲得語言是由哪些因素和條件決定的。
作為幼兒教師,這兩個問題同樣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因為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便開始借助語言理解這個世界並和世界對話,同時也嚐試著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情感,正是在這樣的語言交往活動中,才漸漸習得了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累積的經驗,不斷在自己的智力、認知、道德和性情上塑造著自我。可見,語言對於幼兒的成長意義重大。
幼兒教師熟識幼兒語言獲得的規律,便能夠遵循這樣的規律,在幼兒語言能力的養成中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幫助。本節我們還將討論幼兒語言教育中的基本理念。此外,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奔湧而來,在中西方文化,尤其是教育文化交匯之後,雙語教育,即讓兒童在早期便開始在學習母語的同時學習外語蔚成時尚。關於這一問題,誤區依然較多。因此,本節也試圖對於這樣一個問題做些力所能及的澄清與分析。
一、兒童語言獲得的過程
兒童的語言獲得既包括語言形式的習得,也包括語言內容和語言運用的習得,所以兒童語言的獲得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關於兒童語言獲得的結論,主要來自於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對於兒童語言行為的觀察。研究發現,盡管不同兒童的語言獲得能力往往表現出許多不同,但是發展的基本階段和順序卻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一般以兒童能夠說出第一批被理解的詞語為界,首先將兒童語言發展分為前語言期和語言發展期兩個大的階段。